记得和老梁熟识,是1991年杂志社与乐凯公司在苏州共同举办的“乐凯艺术人像摄影技艺创新交流会”上。当时我对梁达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1990年全国儿童摄影大赛金奖的作品《我的未来》正是他拍的,照片中是他一岁半的女儿,那幅自然清新的黑白作品令我印象颇深,感觉犹如一股清流般与众不同。那次技艺创新交流会上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是:饭后午休时,我和宋厚芳(当时是杂志美编)经过酒店空旷的院子里时,看到老梁独自一人坐在长廊边,望着一池碧水发呆,我俩好奇地走过去问他在想什么?老梁幽幽地说:“搞摄影光拍不行,必须得多动脑子多合计多研究。” 听着他东北人特有的幽默语气,我以为这不过是他类似“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的随口说笑,并没有太在意。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人。在其后的几年间,30岁出头的他几乎包揽了国内专业人像摄影大赛所有的金牌奖(或一等奖),在其他的全国影赛中也获奖50多个,那时说他是个“获奖专业户”也不为过。之后,除了人像外,他不断拓展自己拍摄的边界,拍纪实、拍新闻、拍风光、拍专题,不同摄影类别的界线似乎都被他一一打通。我想,一个热爱摄影,不愿重复自己的的人就应该是这样不拘一格不断挑战自己的吧。
1993年,那时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小编。
左至右:丰硕、宋厚芳、刘家祥、唐宇、李燊
上面这张照片是梁达明和《人民摄影》的编辑刘家祥来编辑部时,梁达明拍的。老梁说他的玛米亚相机还剩两张,不如给我们按完了好拿去冲洗。当时编辑部的办公地址在西长安街的新兴照相馆二楼。1994年,这栋楼变成了顾客盈门热闹非常的巴黎婚纱摄影,港台风格的婚纱照当时大行其道。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那栋楼早已不在,流行风尚不知变了多少个来回,物换人非,看到这张合影只剩唏嘘。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老梁来北京的时候,只要有时间都会到杂志社坐坐。有时到了饭点,我们请他或者他请我们吃饭的地方基本是香妃鸡快餐,每人一份套餐,简单便捷。香妃鸡据说是加了好几种药材秘制而成的,因而老梁便把套餐里的那碗小米粥称为解药,说吃了加药材的鸡肉必须服下这一碗解药才行。老梁爱开玩笑且随和,与他聊天轻松自在,不用太多客套,这是多年来留给我的印象和感受,但让我从没想到的是,他其实更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这一点似乎一直掩盖在他幽默随意的外表下,不易觉察,直至看见他展示出来的让我叹为观止的诸多“藏品“我才意识到。
2002年,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像摄影展评选的间隙给老梁拍的,自感拍出了他的最佳角度。
前不久,看到老梁的微信《证件人生》所展示的“藏品“后让我倍感惊异,面对如此繁杂众多、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的各种证书、奖状、标牌、材料,甚至几十年前的一张稿费单、一页发黄的通知书居然都保存完好地呈现出来,还有非常壮观的两张图,一个是由各种摄影活动的工作证组成的密密麻麻的长图,另一个是由无数的登机牌拼合的长图,我简直惊讶得无法想象,同时也惭愧到抓狂,我甚至想,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一定要保存好一些东西,因为当经历变成了不可触摸的记忆和感觉时,这些实物就成了真真切切的佐证,甚至能唤醒已经忘却的记忆。
当下,许多人对于成名成家都有着热切的渴望,而梁达明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前辈摄影家,从这些证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毕业生、知青、退伍兵、照相馆摄影员,如何凭借着对摄影的热爱,通过自己多年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摄影名师名家。这些证件不仅对他个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对于很多希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也昭示出了一个摄影人的成长轨迹和成功路径:热爱、坚持、思考、实践。问:从小学、中学的奖状,到后来各阶段的证书、证件、票据、图片等等,几十年来你保留了这么多东西,看到这些后让我很是感概,平时你给我的印象多是幽默风趣,没想到你还是一个如此细心的人,你这样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这么多资料是怎么保存至今的?梁:应该是作为一个摄影师长期养成的习惯吧,创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上细心做事。我搬了四次家,但这些代表我人生经历的各种证件都精心保留没有遗失。我专门有个盒子放这些东西,每次搬家,有几样东西是必须用心叮嘱或随身携带的,一个是我拍摄过的所有胶片,一个是各种证件证书的盒子,还有就是写过的东西(日记、文稿等),总之很多东西我都会有意识地留存,至于若干年后有多大用处当时也不知道。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也就是我买断工龄成为自由人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东西对于记录我个人成长的意义。对于我来说,曾经珍惜的东西如今变成了珍贵的东西,现在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也是给晚辈看看一个人的奋斗足迹,所以这些东西也就有了另一层意义。
第七届中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
首届中国婚纱人像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
问:记得2018年《人像摄影》杂志社做十杰回顾展时,和前几届的十杰摄影师调大图,有好几个摄影师说那时的图片已经无法提供了,有的是底片在搬家时遗失了,有的是找不到了,很是遗憾。而你的每一张作品都早已制作好了电子文件,随时调取。随着作品数量的日益增多,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作品的整理方法,你的作品整理方法是怎样的?以前的底片是怎么存放的?很多胶片作品都转换成了电子文件吗?梁:当年胶片时代拍摄过的底片,我都是另类保存。有些记录生活类的135胶卷我都整卷装在胶卷盒里存放,120胶片都装在底片袋里,统一装在塑料袋里,然后再存放在大纸袋里,以防受潮粘连。重要的常用的作品又单独放在一起,以方便查找。大概10年前我就开始对底片进行整理,对于比较理想的风光、人像、纪实等作品的底片进行扫描修整,转换成可以满足巨幅放大的电子文件。在这个过程中,后期我不会弄,就付费请后期师按我的要求调修,由于我的要求很严,有时一天只能调修一两张,就这样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以前的一大批用胶片拍摄的作品都转换成了让我比较满意的电子文件保存了起来。
首届全国首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证书和部分十杰参评作品
问:你的证件人生,不仅是你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普通的退伍兵,被分配到照相馆当了一名摄影员,之后成长为一个摄影家的路程,在这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如果总结一下,你觉得走向成功的经验有哪几条?梁:选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努力,不受外界视无睹干扰,一门心思按自己的目标前进。社会是复杂的,有时生活中的一些事会左右你,甚至可能会动摇你的想法,所以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苦。
1994年《风韵》获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摄影大赛金牌奖 。
问:从这些证件中可以看到,你在各种影赛中获奖无数,能否总结几点拍摄和获奖经验?梁:我认为参加摄影比赛是检验自己的创作成果是否能被行业、被社会、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创作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参加摄影比赛还是展现成果的另一条途径。说到摄影经验,简言之:1.既要动手更要动脑。2.技术不等于艺术。3.要有形式感,更要有立体感。4.感觉不等于视觉。5.有限的画幅无限的想象。6.风光摄影要气势,人像摄影要性格,纪实摄影要情节。具体来说,摄影是实践性很强的东西,成功不在于吃多少苦,而在于动多少脑,动脑的前提在于不断学习。目前摄影界有这样的现象,要么单凭技术而忽略了作品本身;要么纯靠艺术不重视技巧,但是,技术不等于艺术,只有两者有机融合,才能通往摄影的最高境界。任何一幅作品,不管是创意的还是纪实的,最后呈现出来的都是拍摄者的视角和内心,摄影师要用有限的自我带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一幅好的作品,它的外延越大,受众面会越广,这是最重要的。对于人像摄影来说,除了形式感外,更要表现出立体感,把人物拍活。除了人物的眼神、表情的立体外,外部形象也要通过影调、光线营造出立体感。感觉不等于视觉,要把感觉通过视觉形象最大化地表达出来,就要多训练形象思维。
1998年,作品《人像》获中国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金牌奖。
问:我发现,国内很多人像摄影师50岁以后基本就不怎么拍照了,而国外摄影师却不同,比如美国女摄影家安妮·莱博维茨67岁的时候还在为倍耐力轮胎拍年历。时尚摄影大师理查德·阿威顿年近70还在为时尚杂志拍照。您以后有什么拍摄计划或想法?梁:目前没有。拍了这么多年,获得过这么多奖,还是用自己累积的经验多扶助年轻人吧。而且当今技术发展太快,有关影像的各种思想观念日新月异,要想拍出新颖优秀,被社会、被大众认可的作品也并非易事,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相关链接
梁达明“证件人生”(二)1994-2000
▶截稿提醒◀
北京香山、奥林匹克公园主题摄影作品展览
金彭杯“中国生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摄影大展
▶更多活动◀
中国摄协“在线影展”
本公众号为公益平台
图文仅供介绍知识之用
不以盈利为目的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